&esp;&esp;哪怕心有疑虑,也要尝试一番。
&esp;&esp;第57章 甲骑冲阵
&esp;&esp;胜和负,往往在一念之间。
&esp;&esp;突厥狼骑不仅有以少击众的例子,还有破开唐军方阵的时候,颇黎坚信自己能做到。
&esp;&esp;颇黎麾下有五百名阿波达干部披铁甲的骁骑。
&esp;&esp;知道要面对唐军方阵,他还携带上百具马甲。
&esp;&esp;突厥人曾经作为柔然人的铁匠,自然会打造铁甲。
&esp;&esp;突厥人的铠甲是铁扎甲,不管是质量上,还是美观度、舒适度,跟大唐的明光甲、鱼鳞甲相差远矣。
&esp;&esp;另外,在冶铁的技艺和铁的产量上,突厥更不能与大唐相提并论。
&esp;&esp;得到战斗命令,突厥骑兵取下马甲,将其披在最强壮的马匹身上,由最勇猛的甲骑驾驭。
&esp;&esp;突厥骑兵志在一口气突破唐军的防御,杀入阵中。
&esp;&esp;“曾经我们国家亡灭,臣服大唐,但唐人却一直征调我们东征西讨,先辈们死伤无数,他们拿走我们的牛羊,让我们的先辈饿死在草原的冬天。我们忍无可忍,是颉跌利施可汗,带领我们重建国家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不愿成为奴隶,我们先祖已告诉过我们,成为奴隶的下场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不能投降,当初阿史德温傅投降裴行俭时,裴行俭明明承诺保其不死,却出尔反尔,将其杀害。唐人对降者不会宽容,那些投降唐人的右厢懦夫,只会在唐人的鞭子下苟活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要将唐人驱赶到黄河以内,那才是他们的去处。”
&esp;&esp;“儿郎们,像草原上的雄鹰去飞,像狼一样无畏。战死是荣耀,会得到天山神明的召唤;病死是耻辱,神明遗弃,来世转生为羊犬。”
&esp;&esp;“冲锋!”
&esp;&esp;颇黎手持长枪,一连三举,对着精锐的铁骑大喊。
&esp;&esp;“呜呜……”
&esp;&esp;激烈悠长的角声响起,那是杀伐的兵戈之音。
&esp;&esp;“天神保佑。”
&esp;&esp;无数突厥骑兵仰天长呼,他们士气高昂,在月圆之夜,驭马奔驰。
&esp;&esp;一万骑兵,留下一千人,等待破阵后支援,其他分成三队。
&esp;&esp;一队三千骑佯攻正面,一队三千骑佯攻北面。
&esp;&esp;最后一队打头的是一百人马具甲的重骑兵,后面是披着铁甲的骑士,剩下的骑兵有的穿着皮甲,更多的没有着甲。
&esp;&esp;突厥的冲阵骑兵,用黑布将战马的眼睛蒙上,以免马看到障碍、枪矛畏惧停下。
&esp;&esp;甲骑具装冲锋时虽然慢,但威慑力十足。
&esp;&esp;战马如同夜间的巨兽,马蹄声和铁的交响声,像是猛兽的低吼。
&esp;&esp;当突厥骑兵散开,一股无形的威压,笼罩唐军。
&esp;&esp;李瑄亲自在南方阵营指挥。他调兵遣将,弥补南方的破绽。
&esp;&esp;一队一队的铁甲士卒,拿着近两丈的大枪,替换最前方未披铁甲的士兵。
&esp;&esp;鹿角、战车被推出来,将防御连贯,牢不可破。
&esp;&esp;上百名披皮甲,手持普通长枪的士兵从队与队的缝隙中走出,一字排开,他们站在战车、鹿角前方,吸引突厥甲骑。
&esp;&esp;待突厥甲骑靠近,这些士兵会立刻缩回去。
&esp;&esp;颇黎指挥在正、北两方骑兵,对唐军佯攻。
&esp;&esp;这里的佯攻,并不是骑马傻乎乎地冲击唐军的抢刃。
&esp;&esp;而是在远处游骑抛射,吸引唐军方阵的注意力。
&esp;&esp;然而在射程和威力上,骑弓哪能比得上步弓?
&esp;&esp;更别说唐军一千五百架射程超二百三十步(唐一步约为154米)的擘张弩。
&esp;&esp;“驽手准备!”
&esp;&esp;突厥骑兵进入射程后,在衙将们指挥下,弩手们上弩箭。
&esp;&esp;强弩不适合抛射,平射威力最大。
&esp;&esp;唐军五十人一队。
&esp;&esp;队与队之间,有近一丈的缝隙。
&esp;&esp;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