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81节(2 / 3)

同宗王寻,他们都觉得昆阳旦夕可破,不需要给对方投降的机会,等城破后还要痛快地屠城呢。

&esp;&esp;王凤、王常乞降被拒,彻底死心,纠集众人奋力守城,期待刘秀尽快赶来。刘秀也不负众望,马不停蹄跑到偃县、定陵,把当地能召集的军队全部征发,但即便如此,才几千人而已。听说刘縯还没把宛城攻破,刘秀深知形势危急,不敢耽搁,急率这几千人重返昆阳。六月初一,进发到距离王邑军四五里的地方陈兵列阵。

&esp;&esp;王邑当然不把救兵放在眼里,似乎怕肉不够吃,还下令各部军队一律不准轻举妄动,由王邑、王寻二人亲自率领万余兵马 34 ,上前与刘秀军对峙,遣数千人出战。刘秀也披挂上阵,斩首数十级,还带领部分兵马冲到昆阳城下,向城中送入使者,称刘縯已经攻克宛城,援兵马上就达。事实上,三天前宛城守将岑彭确实投降了,但刘秀尚不知晓,只是虚张声势以提高守军士气。刘秀还故意把宛城被攻占的假书信丢掉,让消息传到王邑军,以影响王邑军的士气。

&esp;&esp;面对大军,刘秀只能智取,他带领三千敢死队员,绕到昆阳城西的河流上,找准王邑、王寻所领中军的位置,犹如打蛇之七寸,直接冲入其中。王邑、王寻猝不及防,阵型大乱,而其他的军队因为王邑有令不准妄动,都驻足观望。电光石火之间,刘秀军已经斩杀王寻。昆阳城中的王常、王凤也趁机鼓噪而出,形成奇兵,呼声震天。突然又有电闪雷鸣,风雨交加,王邑军大感惊惶,迅速溃败。

&esp;&esp;图73 昆阳大战形势简图

&esp;&esp;王邑军是征发各地郡县军队所组成,还有严尤、陈茂的颍川兵,本来就各有编制。换言之,王邑的大军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,推测各郡县的军队也都是由各郡县自己指挥,一见主帅溃败,王寻被杀,诸军首先想到的是返回各自郡县,因此才能溃败得如此迅速。

&esp;&esp;王邑的幸免,也是因为他身边的部队是从长安带来的亲兵,愿意护送他向北败退至洛阳。严尤、陈茂骑快马狼狈逃离,向东南方向奔汝南郡而去。

&esp;&esp;百万大军留下的辎重粮草、战车兵甲、珍宝钱财,刘秀一部分留下,一部分发到宛城支援更始帝,实在带不走的只得烧掉。那些虎狼猛兽,也或散或死。巨毋霸不知所踪,想必死在乱军之中。昆阳大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刘秀乘胜继续在颍川郡攻城略地,屯在父城 35 附近。

&esp;&esp;昆阳大战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,其过程与1683年奥斯曼帝国大军围攻维也纳略有相似。当维也纳被土耳其人的炮轰、地道打得快要支撑不住时,波兰国王及时赶到,波兰王国那著名的三千名翼骑兵发起了传奇般的冲锋,将土耳其人击溃,不仅拯救了维也纳,也终结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霸权。

&esp;&esp;战事的消息传到桓谭那里,他表示意料之中,对此评论说:

&esp;&esp;王翁……不择良将,而但以世姓及信谨文吏,或遣亲属子孙,素所爱好,咸无权智将帅之用……是以军合则损,士众散走,咎在不择将,将与主俱不知大体者也。 36

&esp;&esp;王莽,才是昆阳大战失利的根源,要承担领导责任。而刘秀是最大受益者,即使考虑到史书为赞美刘秀而有所夸张,也不能不承认,新朝的确在这场战斗中被歼灭了大部分有生力量,此战成为新朝覆灭的标志性事件,成为王莽大势已去的象征。刘秀一战成名,此战对他未来建立帝业功不可没。

&esp;&esp;但刘秀还没有享受完大战胜利的喜悦,就得到一个令他震惊且悲痛的消息:兄长刘縯被更始帝处死了。

&esp;&esp;13长安攻城战

&esp;&esp;更始元年(公元23年)五月底,正当刘秀在昆阳鏖战,宛城守将岑彭投降。

&esp;&esp;宛城西通关中的门户武关,向北就是洛阳,战略意义非凡。

&esp;&esp;六月,更始帝开进宛城,随后获悉昆阳之战取胜,大为欢悦。从各处得来的消息,无不印证王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。在宛城,更始帝大封宗室诸侯,新情况下,老问题又冒了出来。

&esp;&esp;刘縯和舂陵兵在绿林兵中一直比较特殊,论政治实力并不强,但他与刘玄同属舂陵宗室后裔,因此有一部分人对刘縯非常支持,这就构成对刘玄的政治威胁,也影响着绿林系统的稳定。而围攻宛城和昆阳大捷,刘縯和刘秀这对亲兄弟收获了巨大的声誉和政治资源,使得原来暗流涌动的矛盾公开化了。

&esp;&esp;经过绿林首领的多次撺掇,更始帝最终借故杀掉刘縯,但保留了“柱天大将军”的名号,封给了李通。刘秀韬光养晦,向更始帝输诚认错,从而躲过一劫,并凭借昆阳大战之功获封武信侯,拜破虏大将军,逐渐取得了更始帝的信任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刘縯之死避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